集团新闻
Group News

首页 > 集团新闻 > 新闻详情

2025新春感悟:打通“最后一公里”,跨越细胞药物“百姓可及”的鸿沟
2025-02-05

 

钱其军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董事长兼CEO,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细胞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吴孟超联合诺贝尔奖获得者医疗科技创新中心主任。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 编辑顾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毒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等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案精准医疗专项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药物自2017年首个产品上市到现在,全球已有13款CAR-T、1款TCR-T、1款TIL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从CAR-T到TIL,从血液肿瘤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药物正在以一针治疗、长期治愈的活药物治疗潜力,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这些常见难治疾病的治疗格局。然而个体化、活药物独特属性带来的昂贵治疗费用、漫长等待周期是细胞药物目前难以跨越的“最后一公里”。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致力于从看似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找到一种简单的逻辑,发现看似道阻且长,实为曲径通幽的新路——以科技创新、底层技术突破驱动无培养闪CAR平台系列产品,极限缩短个性化制备属性同时保持更强的活药物价值,使“打通细胞药物百姓可及、商业可行最后一公里”的天堑变通途,简单易行,让细胞药物先进医疗惠及更多百姓,践行白泽计划的美好愿景。”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含义,无论相隔万水千山,无论多少冰雪灾害,回家,一定要回家,什么也不能阻挡回家的步伐。但作为14亿人口大国,支持960万平方公里范围、40天内、超5亿人员的流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春运之难,难在运力,难在需求结构不平衡。

 

《战国策·秦策五》有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如何化解这个难题,解决回家的“最后一公里”,40多年来,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1997后的10年连续提速6次、2004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发展高铁…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科技迭代对运力的提升、需求结构的智能化调配等关键问题的解决,让春节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天堑逐渐变通途。如今的春运归家路,从“回得了”,到“回得好”,少了扛着行李负重前行的窘迫,多了几分畅通的惬意…

 

而被誉为未来产业、治愈性治疗潜力的细胞药物,目前正面临着我们春运数十年前面临的“最后一公里之难”。

 

如果说新药研发是一场以十年计、耗资十亿美元的长跑,细胞药物更是其中最具独特价值但却最艰难的赛道之一,尤其是以其个体化、活药物属性带来的患者可及性、商业化可行性“最后一公里”的巨大挑战。如何以科技驱动细胞药物“最后一公里”变通途是关键问题。

 

2017年全球首个CAR-T细胞药物以其卓越的肿瘤治疗潜力,仅花费4年多的时间,便跨越传统药物10年开发历程,从IND走到上市,尤其当Emily Whitehead一年又一年举起象征着白血病治愈的纪念牌的时候,带给人们对于肿瘤治愈性治疗的无限期待。随后,全球共有13款CAR-T细胞药物相继上市,美国FDA批准7款(其中1款是中国公司研发)、中国6款CAR-T(其中1款是美国批准后在中国再次获批),印度批准1款,全面书写CAR-T细胞药物肿瘤治疗的传奇疗效。

 

2024年2月,第一款针对黑色素瘤的细胞治疗药物Amtagvi在美国获批上市,这既是世界上第一款获批的TIL产品,也是人类第一次正视实体肿瘤这个“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2024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 (BMS) 的Breyanzi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 成年患者,这意味着人类首次将血液肿瘤的细胞治疗范畴拓展到非DLBCL、MM及ALL疾病领域;2024年8月美国FDA批准了Adaptimmune公司研发的首款TCR-T细胞产品药物afamitresgene autoleucel用于晚期滑膜肉瘤的治疗;2024年12月,美国FDA宣布,批准Mesoblast公司开发的Ryoncil上市,用于治疗2个月及以上儿童患者的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SR-aGVHD),这一革命性治疗方法首次进入了美国市场,成为首款FDA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这也是全球首个同种异体“现货型”细胞疗法,标志着人类安全高效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体细胞治疗的双料里程碑;半个月后,中国国家药监局发布消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铂生卓越生物科技申报的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商品名:睿铂生)上市,用于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样是2024年12月,因首次用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上海医生徐沪济当选Nature 2024年度十大人物,让中国的细胞治疗研究者再一次站上了国际的舞台;同月,美国《科学》杂志将CAR-T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评选为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CAR-T细胞药物正在以治愈性治疗的潜力从肿瘤治疗走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这些常见难治疾病的治疗格局。CAR-T细胞药物一针治疗,长期深度清除病变细胞,让罹患难治性疾病的人群有更大机会摆脱反复长期用药以及病痛慢性折磨,避免患者反复去医院,使生活更加有质量及有尊严,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治疗、长期治愈的药物。

 

然而,伴随着细胞药物在各个疾病治疗领域卓越疗效潜力呈现的高光时刻,却隐藏着百姓可及、商业化可持续的难言之痛。昂贵的治疗费用、漫长的治疗周期是细胞药物目前难以跨越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免疫细胞治疗产品(CAR-T、TIL、TCR-T)一共上市15种,治疗费用99.9-500万元人民币不等;以CAR-T细胞药物为代表的个体化药物,从患者血液采集到回输给药周期,长达26至52天。这些都极大制约了患者可负担性以及药物可及性,也使得上市细胞药物投入产出入不敷出,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甚至央视也曾将CAR-T治疗称为“天价抗癌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与传统药物相比,细胞药物可负担性、可及性挑战的核心在于其个体化、活药物属性,如何尽可能减少细胞药物体外个性化制备周期及相关副作用管理,是降低成本、缩短治疗等待周期的核心,与此同时,长期治愈疗效不受到影响是关键。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致力于从看似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找到一种简单的逻辑,以科技创新驱动复杂问题变简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价格昂贵的变成普通人用得起的东西,提出白泽计划,让60%肿瘤消退及60%老百姓用得起先进医疗。为实现这个愿景,我们舍弃了已成规模、安全、确定性高但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普通大道,寻找可能不在大众视野范围内的那些少有人走的路,去发现看似道阻且长,实为曲径通幽的新路。

 

经过十余年对细胞治疗底层科学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底层技术孜孜不倦的创新迭代,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确立了以解决基因写入系统中DNA、RNA及病毒载体对T细胞产生免疫原性、免疫细胞衰老及T细胞命运及年轻化的影响,驱动体内扩增及装甲化增强免疫细胞功能等一系列底层科学问题作为研究核心,先后在VHHmab纳米抗体人工智能发现平台、新一代高效低毒JL基因写入系统,细胞靶向JL LNP递送平台、小骨架的太质粒生产系统等底层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推动全新闪CAR-T技术平台(JLightening CAR-T),实现无培养闪CAR-T产品开发,将CAR-T细胞的制备时间从原来的10天左右缩短至6小时,剂量降至传统水平的1/10到1/40,成本降低至传统自体CAR-T的1/5到1/30,同时保持卓越的体内增殖效率及治疗疗效,让打通细胞药物百姓可及、商业可行“最后一公里”变得简单可行。目前多个基于JL闪CAR-T平台产品,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B细胞三靶点闪CAR-T产品以及自分泌PD1抗体肿瘤微环境依赖型驼人纳米抗体闪CAR-T产品,数据显示,超低剂量给药后体内高效增殖、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能极佳,分别在血液肿瘤及实体瘤患者中取得了高缓解率,多位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在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中实现了100%客观缓解率。截至2024年12月,已申请专利512件,包括PCT 88件、外国专利68件,已授权专利147件。

 

百姓可及,疗效为核,让细胞改变生命的长度和丰度,是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不变的追求,在细胞药物价值凸显、商业化挑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白泽人用自己对底层技术突破驱动创新产品开发的执着,持续推动无培养闪CAR平台系列产品,使“打通细胞药物百姓可及、商业可行最后一公里”的天堑变通途,简单易行,让细胞药物先进医疗惠及更多百姓,践行白泽计划的美好愿景。

 

我们白泽人始终坚信,“为老百姓打通先进细胞治疗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革命性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科学价值,即便山高路远,抑或道阻且长,只要心向往之,日夜兼程、素履以往,明天终将到达!

返回顶部